【资料图】
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中国社会中,作为文化载体的汉字能充分体现农耕文明的发展。生活中,人们常说耕耘这个词,一分耕耘一分收获,但耕与耘是不一样的。词语“耕耘”中储存了哪些农耕文化信息?
耕字比较好理解,篆文字形由“耒”和“井”组成。《说文解字》注释耕字是“犁也。从耒,井声。一曰古者井田”。耕的本义是“犁也”,即用犁头将泥土翻松,以便下种或布秧。耒指用来翻地的犁头,井表声,“一曰古者井田”指古代的井田制,说明井在耕字中也有表意的作用。
说到耘字,没有亲自做过农活的人可能很难准确说出它的含义。耘是形声字,从耒,从云,云亦声,《广雅》解释其为“除也”,耘字本义是指除草。宋代诗人范成大在《四时田园杂兴》中写道:“昼出耘田夜绩麻,村庄儿女各当家。童孙未解供耕织,也傍桑阴学种瓜。”把那种男耘田,女织麻,孩童也学种瓜等几幅饶有意趣的农家生产小景描绘得淋漓尽致。
在古代农事活动中,耕与耘都不是简单的工作。每逢春季到来,随着气温逐渐上升,农民从地窖中取出沉睡了一冬的种子,放入温暖的水中浸泡,使其恢复活性。同时,也开始驱赶耕牛,将耕地重新翻整一新,这些工作看似琐碎,但在没有农业机械的年代,却是十分吃力,是春耕必不可缺的步骤。
水稻插秧后,要时时照顾苗情。耘田这道工序至今还很难完全用机器来取代,而且耘的工作伴随水稻的生长过程,需要进行多次,古时的耘包括一耘、二耘、三耘。诗中写道:“莫教稂莠败嘉禾”,道出了耘的目的,这里稂和莠都是形状像禾苗而妨害禾苗生长的杂草。耘田的时节正值一年之中最热的小暑和大暑,最是难熬,农人往往需要在烈日下暴背炎蒸。诗中说“解衣日炙背,戴笠汗濡首”,“力尽不知热,但惜夏日长”,农人脚下暑气熏蒸,背上烈日烘烤,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,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农活。
随着使用,耕与耘组合成词语“耕耘”,泛指农耕之事。《荀子》中说:“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四者不失时,故五谷不绝”。浸种、耙耨、插秧、灌溉、收刈、持穗、舂碓……农耕之事远比耕、耘复杂得多。对于农人来讲,一年四季都有那个季节该干的活儿——农人与土地、农作物,在无数个节气轮换间彼此心心相印:侍候庄稼的那双手,干裂粗糙,却沾满谷花麦香;每一棵嫩绿的秧苗,在那双干裂粗糙的手的用心照看护理下,由嫩绿到深绿、苍绿,最后变成饱满成熟的金黄,变成种田人那张黝黑褶皱的笑脸。
《论语》中说:“禹、稷躬稼而有天下”。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,一部古代农业史,何尝不是一部农人们如何付出、如何劳作、如何跨过沉重与痛苦,最终收获希望与欣喜的壮阔历史。人们很早就知道财富来源于自己的劳作,不躬耕田畴便不会有生存的资本,于是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,领悟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,这一朴素的真理带着泥土的味道,让整日与泥土为伴的人们相信并谨记天道酬勤、力耕不欺,利无幸至、力不虚掷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中公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8 联系邮箱:5855973@qq.com